“四毛”的历史底蕴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1933年底,中国在羊绒产业面临着严重的困境——“外人以低价购入羊绒制成成品,再以高价卖回国内,导致我国蒙受巨大损失。”在这一困境下,身处当时的绥远省(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有识之士,意识到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于是,他们决定采取“官商合办”的方式,共同创建绥远毛纺织厂,这就是后来闻名的内蒙古第四毛纺厂,简称“四毛”。厂址位于今天海亮广场十字路口的西北角。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最早的工业企业之一,它见证了这一地区从农业向工业转型的关键时刻。
1935年2月,绥远毛纺织厂开始进入试生产阶段,并于3月正式挂牌投产。短短几年间,这座厂房从一片空地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繁忙的生产基地。到了1937年,这座厂并入了满蒙毛织股份公司。经过几次更名和调整,厂名于1945年又恢复为“绥远毛织厂”。1947年起,厂内产品种类繁多,涵盖了毛毯、褥单、毛衣、绒衣、手套等,其中提花毛毯尤其在市场上备受青睐。然而,由于过量生产,导致产品库存积压,1948年,绥远毛织厂被迫停工。尽管如此,当时内蒙古地区的纺织工业依然只有这一家毛织厂,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展开剩余66%1969年,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直属军工企业成立,主要为广大的兵团战士提供被褥和服装,这个企业后来成为了内蒙古铁骑集团的前身。1975年,该企业的管理权移交给了内蒙古轻工业厅,1984年,又划归呼和浩特市纺织局进行管理。几年后,内蒙古第四毛纺织厂的命运开始走向下坡路。
1990年以后,在国内“羊毛大战”的浪潮下,传统国有企业逐渐遭遇市场竞争的冲击,内蒙古第四毛纺织厂也未能幸免,面临着被兼并收购的巨大压力。2000年,内蒙古棉纺织厂和内蒙古第四毛纺织厂合并,组成了内蒙古铁骑纺织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企业进行了国企改革,成功转型为民营企业,几年后,内蒙古第四毛纺织厂正式关闭,原厂址上建设了维多利购物中心。
在并入铁骑集团后,第四毛纺织厂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支持,这个企业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逐渐具备了从染色、梳理到纺织、整合等一整套工艺的生产能力。随后,铁骑集团通过战略调整,成立了多个实体子公司,如铁骑棉纺织分公司、铁骑第四绒毛纺织有限公司、铁骑羊绒衫厂等,其中最具声誉的当属铁骑第四绒毛纺织有限公司。
2012年,铁骑集团迎来了城市化带来的新机会,集团的部分土地被收购用于城市建设。面对这种变化,铁骑集团及时调整了发展战略,从单纯的纺织生产和进出口贸易模式,转型为投资控股和资本运作的新型发展模式。内蒙古铁骑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因此更名为内蒙古铁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2014年,又进一步升级为内蒙古铁骑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提到铁骑集团的知名品牌,其中最响亮的莫过于以公司名命名的“铁骑”。此外,品牌“金多利”、“山丹花”、“汇洋”等也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山丹花”牌羊绒和羊毛产品曾连续四年荣获“全国国产商品金桥奖”;而“铁骑”和“汇洋”牌的产品则被授予“用户满意产品”,畅销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回顾内蒙古第四毛纺织厂的历史,从最初的绥远毛纺织厂,到被铁骑集团合并,这段历史至今仍深深刻印在当地人心中。然而,随着2000年以后工厂的关闭,今天我们只能通过铁骑集团和曾经的维多利购物中心,才能追溯那段历史的影像。
(资料来源:中广网、天眼查等)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抄袭搬运必定追责。
发布于:天津市倍顺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