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牛可心
近年来,一些打着“国学”旗号的网络直播正在悄然兴起。这些直播间往往以传统文化为包装,主播们身着古装,自称“国学大师”或“命理专家”。他们打着“传承国学”“改运”“消灾”的幌子,通过话术操控、心理恐吓等手段敛财,甚至形成了“引流——洗脑——卖课”的灰色产业链。
直播间里,“国学大师”侃侃而谈,声称学习易经八卦能改运聚财;连线“学员”现身说法,吹嘘课程如何灵验;评论区一片叫好,营造出万人追捧的假象。然而,这场精心设计的“玄学剧场”里,大师是演员,学员是托儿,观众是猎物,唯一真实的,是被忽悠的受害者掏出来的真金白银。
这些“大师”的套路高度雷同:先以免费课程吸引受众,再通过“命盘分析”“灾祸预言”制造焦虑,最终诱导付费。从上千元的“进阶课”到上万元的“化解费”,再到各式各样的昂贵“法器”,受害者往往在恐惧与迷信中掏空钱包。更荒诞的是,所谓“大师”,多是流水线包装的产物,两个月速成,200元买证,台词脚本统一设计,甚至连“精准算命”的话术都是提前写好的剧本。所谓的“易经寻人”“风水治病”更是无稽之谈。这种将国学玄学化、功利化的行为,本质是借传统文化之名行诈骗之实。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伪国学”直播将目标瞄准中老年人、患病人群等弱势群体。一方面,他们有对财富、健康、情感等方面的忧虑,使他们更容易被“改运”“消灾”的话术击中;另一方面,数字鸿沟让许多受害者难以识破直播间的数据造假和话术陷阱。此外,平台算法持续推送同类内容,进一步固化了他们的认知偏差,形成信息茧房,让骗局更难被揭穿。
国学本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岂容骗子拿来“割韭菜”。传统文化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快车,因此也必须治治形形色色的伪国学。既要有针对性地打击,也要加强日常监管,对伪国学必须露头就打。首先,压实平台主体责任,通过关键词过滤、资金异动监测等技术手段拦截诈骗行为,对屡次违规账号实施“连坐封禁”;其次, 监管部门更要重拳打击,对以“国学”为名的敛财骗局保持高压态势,发现一批,揪出一批,通报一批,避免传统文化被污名化。
诚然,“伪国学”能大行其道,说明社会对正规国学教育的渴求,更表明正规的国学教育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推动国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制定科学适度的传播标准,既保持文化精髓,又适应时代需求。让国学以更接地气、更有温度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德润心的社会价值。
倍顺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